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 朱為繹
前言:本篇文章寫于今年的5月11日,當時新三板分層正式文件尚未出臺,現在新三板正式分層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很多人在懷疑分層政策的效果,在這里重發此文,重申我的觀點,分層是新三板市場二次創業的起點,新三板市場人士只有服務好創新層企業和優質新三板企業,新三板市場才有未來。期待新三板市場能早日實現本文的四個愿望!
最近有些人在質疑分層,因此有很多媒體和朋友在咨詢我關于新三板分層的觀點。我覺得,新三板分層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新三板分層可以解決新三板市場結構性的流動性問題
大家知道,現在新三板市場有超過7000家企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新三板市場整體的流動性都不好。新三板通過分層,把創新層的流動性提高,有利于防止優質企業逃離新三板上報IPO,把優質新三板企業引向創新層,這樣新三板至少有部分企業的流動性會比現在好(盡管與A股的流動性還有些距離)。只要新三板創新層企業流動性比現在好、市盈率比現在高,就能吸引基礎層不斷努力往創新層趕,就能吸引源源不斷的優質中小企業掛牌新三板,這是一種正向激勵。
(二)新三板分層有利于績差企業主動退市
新三板分層后,創新層企業將會比基礎層企業享受更多的制度紅利(當然監管更嚴、壓力更大),基礎層企業當中有潛力的企業就有前進的動力和目標,但是基礎層企業中的績差公司或者濫竽充數的公司將會永遠看不到希望,而主動退市,這樣新三板市場就自動實現了優勝劣汰、良性循環。我覺得這是一種負向激勵,可以把那些不具備創新型、科技型和成長性的企業堵在門外,因為這些企業在權衡掛牌的利弊后就不會來掛牌,從源頭上保證了掛牌企業的質量。
(三)新三板分層有利于優化監管資源的配置
大家知道,股轉系統公司業務部只有幾十號人,面對7000多家良莠不齊的新三板企業,監管資源明顯不夠,前段時間有些風險公司更把他們忙得團團轉。新三板創新層和基礎層有點類似于學校的重點班和普通班,學校給重點班配備最好的老師、設備和場所,基礎層與創新層之間是互動的、動態的、能進能出的,創新層企業經過不斷地提純,將為未來的進一步分層創造條件。分層后,新三板未來的監管層就不需要像A股一樣,把大量的監管資源配置在根本不創造價值的垃圾公司上(比如ST博元這么多年浪費了多少監管資源),只需要把資源優先配置在創新層上面,讓創新層企業不斷地為社會創造價值。
(四)新三板分層有利于降低投資者的信息收集成本
新三板分層是一種投資風險的分層,是落實證監會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快速地篩選投資標的,降低信息收集成本。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就可以在基礎層里淘金;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就可以在創新層里投資。新三板分層有利于長期資金(特別是公募基金)的入市,對公募基金來說,2個億資金是最低募集規模,考慮到流動性和估值以及投資效率的問題,不可能像PE樣花大量時間去企業現場調研,只能投資經過市場篩選出來的創新層企業。新三板分層也有利于下一步投資者門檻的降低,通過不同的層級實施不同的投資者門檻,確保創新層或者優選層的投資者門檻能比照A股的投資者門檻。